中新网北京6月21日电 最近看剧社2020官网电视剧,“《赘婿》第二季核心主创回归,正式启动”引发网友关注,作为2021年上半年的爆款,郭麒麟和宋轶主演的网剧《赘婿》热度依然不减,也给业内提出了新问题——如何围绕IP进行系列开发?
在近日举办的“向融·日新”2021年度发布会上,腾讯影业、新丽传媒、阅文影视宣布《赘婿》第二季正式启动,《庆余年》第二季将于Q4开机,并一次性发布了70个影视项目。
供图。
2019年末的《庆余年》和2021年年初的《赘婿》都是爆款剧集,《庆余年》在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双平台总播放量超过160亿次,是2019年唯一一部百度指数破百万、微指数问鼎网剧第一的剧集,《赘婿》全网热搜总揽超过285次+,成为2021年爱奇艺首部热度值破万剧集和史上热度值最快破万剧集。
数据显示,在2020年热度最高的网剧中,网文改编的比例已提升到60%,网文生态正逐步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最大创意“苗圃”。
对于网文IP的态度,腾讯集团副总裁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、腾讯动漫董事长程武认为,经过大量用户情感和多重内容形态验证的故事,是对抗影视行业不确定性最宝贵的资产。
供图。
未来,“剧二代”如何在满足观众期待的同时又不落窠臼?阅文集团影视业务创作委员会联席负责人、新丽传媒董事长曹华益介绍,“我们将持续深耕‘赘婿’题材,通过《赘婿》第二季、《赘婿之吉兴高照》大电影等作品,在剧集、系列电影领域多维开发,通过挖掘不同“小人物”背后的积极价值观,映照新时代与大格局,鼓舞正在奋力前行的年轻人,愿‘三驾马车’协力打造出温度与深度并兼的赘婿IP宇宙。”
据悉,《赘婿之吉兴高照》将集结电视剧《赘婿》第一季主创,以苏文兴的全新视角,继续挖掘“赘婿”相关的妙趣故事。开启网络电影新篇章的同时,也成为搭建电视剧《赘婿》第一季、第二季之间的桥梁,赋能“赘婿宇宙”。
供图。
《赘婿》第二季讲述了宁毅怎样的故事?监制刘闻洋介绍,“第二季不止于快乐,我们还是想讲小小赘婿依然在,但我们依然去追寻更大的天地,我们和时代还有社会共命运,展现更年轻人共情的故事。”
郭麒麟透露,“第一季‘扮猪吃虎’的小人物宁毅,最终成长为‘为天下立心、为生民立命’的大人物。”导演邓科表示,会把努力带到《赘婿》第二季中,观众接下来会看到既熟悉又创新的感觉,接下来会细心打磨剧本,把最初的感动带给观众。(完)
来源:中国新闻网
美滴很!《山海情》续集正在这里上演……
来源: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
今年年初,一嘴沙子、一脸黄土、一口方言的电视剧《山海情》热播,让观众认识了这座因移民而建,因扶贫而兴的小镇——闽宁镇。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缩影,闽宁协作由“幕后”走向“台前”。
从飞沙走石的“干沙滩”到寸土寸金的“金沙滩”,这里的乡亲们如何创造了“闽宁奇迹”?现实生活中的“马得福”和“水花”们还有哪些故事?
未来,真的来了?
1997年7月15日,宁夏银川西南50公里,贺兰山以东的一片戈壁滩上,闽宁村破土动工。对西海固人来说,这一天,是有关未来的大日子。
谢兴昌祖祖辈辈生活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,就像《山海情》剧中的涌泉村,这里十年九旱,看天吃饭。
从西吉到银川,到玉泉营农场,再步行到新建闽宁村的位置,谢兴昌带了5户人家的代表,花了一天时间先去实地考察。谢兴昌在玉泉营农场发现了长势旺盛的玉米和高粱。这里距离他们的闽宁村只有4公里。谢兴昌回西吉的时候,掰了玉米棒子,揣了高粱穗,他要拿回去给村民们看看。
“当时有个同志问我,你说若干年后能种出粮食、过上好日子,那是多长时间?一下子把我问住了。我说若干年就是10年或者是20年。只要黄河水能上来,咱们肯定也能种出这样的粮食。确实也难,虽然老家穷,但农民总感觉故土难离。”谢兴昌说。
挑战,刚刚开始
1997年8月3日,41岁的谢兴昌走出大山在闽宁村扎了根。他第一次见到如电视剧里那般,从天边滚滚而来的沙尘暴。这一场大风带走了他几乎所有的家当。
“我们13个男同志在帐篷的外面。风‘哗’地一下就把帐篷顶揭走了,把我们这些男同志全都移了位。我被移了40多米远。再回头一看,帐篷里一片狼藉,只剩了三样东西:孩子他妈端着的一锅饭、一床被子,还有孩子他妈。咱们到这里不是享福的,咱们改造后,到了若干年以后,咱们的儿孙才能享福。”谢兴昌说。
《山海情》的编剧之一王三毛说,自己热爱电视剧里的每一个角色,跟随着数不清的“马得福”“张树成”的脚步,西海固的农民完成了从接受“输血”到自我“造血”的奋斗历程,命运也随之峰回路转。
“比如张树成书记的原型人物李双成,他触动我的不仅仅是因公殉职,更重要的是他在老百姓中的口碑。闽宁村的人都知道,李双成书记的口袋里永远不能装钱,因为但凡他遇到有需要用钱的村里人,都会毫不吝啬把钱掏出来。”王三毛说。
福建的蘑菇与贺兰山的情怀
1999年,一批福建的专家教授、技术员从2000公里之外来到闽宁村。谢兴昌回忆,福建的专家挨家挨户地教村里人搭棚、制菌,直到看见蘑菇有了销路,才动身离开。
当时,村里统共建了300个蘑菇棚。第一年,蘑菇的销售不错,之后也遇到过村民大量种植,导致销售受阻的情况,不过最终村民放弃蘑菇种植还是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“搬到这儿来以后,打工的地方太多了。种蘑菇很辛苦,一个蘑菇棚需要两个劳力,收益只有三四千元。如果这两个人到外面打工,一个月也能挣四五千,老百姓一算账,那还是打工吧。这就像《山海情》电视剧里面呈现的,福建的大海与我们贺兰山的情怀。一下子就把福建人民的心和宁夏人民的心真正连在一起了。”谢兴昌说。
△ 福建对口扶贫干部牵线搭桥,闽宁村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,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
只要看见希望,就能一路走到头
2001年12月,闽宁镇正式成立。镇上有数不清的孩子通过福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。2015年,王彩娣跟着家人移民到了闽宁镇原隆村。
《山海情》中,水花搭过的蘑菇棚、乡亲们发家的葡萄酒庄,这些闽宁村的地标都留下了王彩娣的身影。像水花一样,只要看见希望,王彩娣就能拖家带口、赤足走上八百里,一路走到头。如今,在电视剧里没有触及的平台上,王彩娣有了新身份——闽宁禾美扶贫车间的女工。
“我们这有宁夏的特产,也有福建的特产。有些特产,比如说大麦茶、决明子特别小,分拣起来特别费事,但是我们还是要一个一个拨着拣。你打开里边,一个渣子都没有。《山海情》播出后,我们更忙了。”王彩娣说。
△ 闽宁禾美扶贫车间里的脱贫创业超市,这里既有宁夏特产,也有福建特产
去看外面的世界
2015年,已经在银川工作的张军因为一次与家乡娃娃的偶遇,再次回到了闽宁镇,成了闽宁镇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。
他用一年时间就把学校的“篮球草台班子”带成了宁夏的冠军队伍,还在全国比赛中拿了亚军。如今,闽宁镇中心小学已是篮球特色学校,通过篮球,这里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看世界。
“我们这里的很多孩子没有去过银川,更别说更远的地方。我就带着他们去了银川、北京,还坐了高铁去南京,带他们玩了好多地方。能带着更多的孩子走出去,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,我觉得非常幸福。”张军说。
△ 张军带闽宁镇中心小学的篮球队在南京参加比赛,受访者供图
未来,美滴很
《山海情》里有这样一句台词:“我的生活里只有大山和黄土,其实人生和溪水一样,只有汇成大河,奋力地把山劈开,把土划破,才有希望奔向大海。”编剧王三毛说,这里的人就像西北的方言,又直爽又带劲儿,憋着一口气要把日子过得“美滴很”。
从最初来到闽宁村钻地窝子算起,二十多年过去了,谢兴昌的土坯房早已更新换代,变成了敞亮的砖混房。这位闲不住的老支书说,第一代移民虽然辛苦,但他们把昔日荒无人烟的“干沙滩”,改造成了百姓致富的“金沙滩”。闽宁镇已成为我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。
“现在的闽宁镇,可以用5句话、20个字来描绘——绿树成荫、葡萄万顷、百姓富裕、市场繁荣、民族团结。”谢兴昌说。
《山海情》的结尾定格在2016年,但闽宁镇的发展还在继续。
2020年11月16日,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——西吉县脱贫“摘帽”,标志着曾有“苦瘠甲天下”之称的西海固地区从此告别绝对贫困。值得一提的是,福建自1996年起,累计投入30多亿元、11批共183名干部、2000多名专业人才,跨越山海,在宁夏支农、支医、支教,走出了一条东西部协作下的“闽宁模式”。
闽宁人有奔头的好日子还在后头,正是更精彩的《山海情》续集。
【来源: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】